智者妙音 - 根让仁波切弘法录
中篇 迈向解脱之道
第五章、不共前行五加行实修指导
二、发菩提心的意义与修法
有没有菩提心,是判定大乘或小乘的根本依据,同时也决定了今后修行成就的大小。小乘的罗汉只顾自己出离轮回,而大乘菩提心是无私地去帮助一切众生都能解脱的大慈悲之心。菩提心是整个佛法的精髓。
没有发菩提心的人,就算他正在修行密宗大法,实际上也已落入小乘。为什么呢?从因果的观点来看,发心是成就的因,发的心越广大,成就的果就越广大。反之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谋求个人快乐为目的去学佛,就是一种自私的发心。为满足私欲去学佛,怎能结出无上的佛果?!因此,一些大成就者干脆精辟地说:“佛教就是慈悲”。发菩提心应建立于一切修法之前,就算一个人修的法是小乘,如果他有广大的菩提心,那么他实际上已是在修大乘佛法,所作皆是菩萨行。
很多佛教徒喜欢大谈空性、中观这些他们认为很高深的理论,而往往忽视了慈悲心的修行。如果没有菩提心,根本无法通达空性,一旦具备了广大的菩提心,慈悲心会自然地将你带入空性的体悟。所以想了解空性,最好的方法是修菩提心。
莲师说得好:“殊胜之道就是服务于他人,任何厌倦‘无我地服务于他人的心’增长时,证悟的路途就加长了。”
如何才能发出菩提心呢?传统的方法是先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慈:愿一切众生都能具足快乐和快乐之因;
悲:愿一切众生都能永离痛苦和痛苦之因;
喜:愿一切众生永远都不离无痛苦的妙乐;
舍:愿一切众生都能远离贪爱嗔恨的分别,心住于平等。
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种子,因此可以通过以上的发愿来开启和扩展自己的菩提心。
发心又可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种。比如有人落入水中又不知水性,马上有性命之危,你看到之后,出于对他的的慈悲,立即想去救他上岸,这个愿望是愿菩提心。当你决心已下,跳入洪水中奋不顾身地救起溺水者,这一举动就是行菩提心。只有先发出愿菩提心,才会生起行菩提心。
关于愿菩提心的修持,有三个方法:
一、修自他平等; 二、修自他交换;三、修重他逾已。
把自己看得比较优越,把别人看得比较低贱的傲慢心理,是发展慈悲利他的主要障碍。所以要明白众生在本性上是平等的--真正的慈悲心是平等的心境。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将自己的快乐、美好施予众生,并且去承担他们的所有痛苦,进而才会产生尊重、爱护众生超过自己。如此,善良的品质就可以增加。以上这三个方法都有具体的修法,在此恐繁不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很善巧的方法。
比如有一次,巴珠仁波切和他的心子纽舒龙多在山中闭关,一天,他们收到了一大块上好的酥油,原来是纽舒龙多年迈的母亲,日复一是积攒下来,然后托人从遥远的家乡带来的。巴珠仁波切对纽舒龙多说道:“你看看,你妈妈是多么疼爱你呀!你在修法时,是否经常想到她老人家。”
纽舒龙多诚实的回答:“我是想到了妈妈,但不是常常想到。”巴珠仁波切喊道:“你真是没有人性啊!她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给了你一切。你却不曾为她多作祈祷!真是丢脸啊!我给你七天时间,你在七天中必须专门思维妈妈无比的慈爱和恩德。
依照上师的嘱咐,纽舒龙多在七天里对她母亲的恩德与慈爱有了深刻而清晰的体会。他将这种感恩之情扩大,无始以来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一种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在他心中绽放开来,他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地生起了去救渡众生的愿望。
至于行菩提心,就是把对众生的关爱慈悲,真实地付诸于行动之中,包括: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六个方法(六波罗密)。真正的菩提心不但应在心中生起,更应付诸行动之中。
有个老喇嘛喜欢独自在山间的一潭清水前观修,那正好有一块平坦的大石头,他可以坐在上面,可是每次当他刚坐好,准备开始修行的时候,却发现有几只小飞虫落入水中挣扎,他慈悲地弯下腰去,将它们一一捞起,放到安全的地方,当他再一次调整好盘座的姿势准备开始修法时,再一次地发现又有其它的小虫飞到潭水里,在无助的挣扎。
他就这样日复一日,从来没有安静的坐着,他把修法的时间都用在打捞落水小虫的事情上了。他的师兄弟知道以后,都来劝他:“你可以到别的地方去,远离这些琐事的干扰。”一位好心的师兄说到:“那样就可以很快进入甚深的禅定,开悟的时间就指日可待了!”另一位师弟接着说:”你可以试着闭上眼,不要被世间纷乱的幻像所吸引。”另一位师兄干脆说到:“你这样反复坐下、站起、坐下、站起,怎么能够修行成功呢?”
……
老喇嘛听完了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善意关怀,对大家说到:“各位师兄说得很对,如果我能安静的观修,那么我的修行功夫一定很有进步,可是我每天诵经,反反复复发愿要帮助一切众生,并不断地念诵观音菩萨无私的大悲心咒,怎么能够忍心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可怜的小生命溺死在我眼前而装着没看到呢?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他的那一群师兄弟竟不知如何作答。
所以,菩提心不要仅仅在嘴上说说而已,这样是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的。应从最小的事做起,尽力去帮助众生。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的,看到别人都要病死或饿死了,本来是可以帮助他们,给点药品或吃的东西,就可以很直接有效地解决了,可他们却不愿意去做,却躲在自己的佛堂前发愿、祈祷、颂经,还貌似慈悲地说把一切功德回向给众生,这其实是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而已。
从发心的自相来说,可分为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前者在资粮道与加行道上所修,一旦到了五道中的第三层位--见道的时候(初地菩萨),即可生出胜义谛菩提心。这种菩提心依靠修持证得自然流露,毫无造作,离一切戏论。此时,就有能力直接去利益众生。当然目前给你们讲胜义谛菩提心还为时尚早,只是让大家能明白修行的整个路径。但要达到更高层次需要一个过程,就象上楼梯,只能一级一级地上,不可好高鹜远。
为加深对菩提心的了解,可以学习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及各教派对此书注疏,以及噶当派大成就者朗日塘巴的《修心八颂》和萨迦派无著贤的《佛子行三十七颂》等,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也有专门教授。寂天菩萨是这样赞美菩提心的:
它是驾驭死亡的甘露,
它是消除贫苦的无尽宝藏,
它是扑灭疾病的灵丹妙药,
它是漂流于生死苦海众生的庇荫大树,
它是驱散妄念乌云的明月,
它是根除幽暗无明的艳阳,
它是觉悟者的慈悲心。
我们应先了解发心的种类。我们要修大乘佛法,都有各自的动机,但不外乎以下三种:
1、国王式发心,2、船夫式的发心,3、牧童式的发心。
所谓国王式的发心,就好象国王先摧毁一切外敌,清除一切国内的隐患,自己先坐稳王位,再尽君主的义务,安抚一切百姓。比喻修行人想自己先成佛,然后再渡一切众生到佛位。
而船夫式的发心,是指修行人想自己和一切众生能同时成佛,同时获得解脱的妙乐,就如同在江河上摆渡的船夫,他的目标与努力都是为了自己和所有乘船的人能一起到达河对岸。
最殊胜的发心就是第三种牧童式的发心。牧童为了牛羊能吃到嫩草和饮水,并防止虎狼等野兽的伤害,于是将羊群赶在前面,他自己走在后面。就象地藏菩萨所发的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修行人只有发这样的心,为了先将一切众生都安置于佛位之后自己才成佛,才会有最高的成就。但千万不要私下里偷偷地想:“只要能快点成佛就发第三种心吧,反正也不可能所有人都真的成佛。”如果你有这种念头,实际上就没有牧童式的发心了。牧童式的发心应是从心底里真真切切地发出的,完全是出于慈悲轮回中的苦难众生而生起的,只有这样,才会有无与伦比的巨大心力。
因此发牧童式的菩提心,应贯穿于修行的始末。开始时依靠念诵仪轨,思维法义并在皈依境(代表你誓言的见证人)前长期地反复修持。直至进入见道位后,能通达法尔真如,悟入空性就产生了无造作的的胜义谛菩提心。到了那个时候,也不需要仪轨来引发,自然而然的,时刻不断地就有远离戏论的无伪菩提心。
发菩提心,在大圆满前行里被列为不共五加行其中之一,原理是在上师三宝前思维和念诵发菩提心的仪轨,把上师三宝圣众作为你誓愿发心的见证人,在他们面前至诚地发愿,誓愿生起无我利他的菩提心,以此不断引发、扩大自己对众生的大悲心。修发心时也应观想皈依境,与修皈依大礼拜的方法相同。观想六道一切众生遍布四周,思维他们从无始以来生生死死轮回中,没有哪一位不作过自己的父母亲。
因为我们的痴太深了,不知道前世是怎么样,不知道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亲。比如说你这辈子从出生一直到十岁之间做过什么事,你现在去想一下,完完全全都忘记了,就好象没做过一样。我们是一个月两个月,一岁两岁三岁……这样长大的,可是十岁前做过什么,都不知道的。这是因为我们太愚痴了。无始以来我们常常做着贪嗔痴的工作,这个痴就越来越深,前生前世就不知道了,下一辈子就更不用说了。
因果是很清楚明白、很实实在在的,但我们的痴太深了,所以就觉得因果很神秘。从前,释迦牟尼佛有个弟子叫嘎打耶那,是位成就者。印度所有的出家人,一到中午,就托着钵,到有人住的地方乞食。不可以乞过三家,如果三家都不送吃的给你,那这一天是不能吃饭的。也不能开口讨,出家人一到门口,就振响锡杖,在家的人听到声音就来供养。然后,出家人就回到休息的地方,打坐修行。嘎打耶那已经修成阿罗汉了,当他和几个弟子一起乞食时,见到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小孩在那里吃猪肉,旁边来了一只狗,女人就用骨头来打狗。阿罗汉就笑得不得了。弟子们问他为什么笑?嘎打耶那说轮回确实是很可笑的,他以智慧和神通知道轮回是真的很可笑。轮回就象是无知小孩玩的游戏,就象我们正常人看疯子,觉得他做事是很不正常很可笑的。真正的大成就者看着我们在轮回中做着贪嗔痴的工作,不停流转,也是象疯子一样的。嘎打耶那就给弟子说,这个女人前世的仇人就是她现在的小孩,她这辈子的父母亲都落入了畜生道,妈妈就是那条狗,她吃的猪肉就是爸爸的肉。这个愚痴的女人,吃她的父亲,打她的母亲,抱着自己的仇人。这不是很可笑吗?
一切众生都是这样的,大家都吃肉,就是吃自己的父母亲,知道吗!!我们经常伤害别人、动物和很多众生,狗也好,蟑螂也好,随便就打死它,那也是打你的父母亲。轮回真的很可笑,但也没有办法的,因为我们的痴太深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要帮助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对我们来讲,这辈子除了自己的根本上师外,最大的恩德就是自己的父母亲。大家都要清楚,父母亲的恩德是比不上根本上师的。如果你在这辈子跟根本上师学佛,真正修到大圆满的法,消除了贪嗔痴和业障,你就从轮回中解脱了,这不是最大的恩德吗?所以说父母亲的恩德不及三宝和上师的恩德大。从世间法来讲,除了三宝和上师,没有一个人比得上自己的父母亲。你从出生一直到长大,都是父母亲养育的,这个恩德非常非常大,是难以表达的。所以,一定要报答父母亲的恩德。
我去过很多地方,对这些事比较了解。以前我们中国人都是非常讲孝顺,非常恭敬父母亲的。现在情况就不同,很少有人崇尚孝道。你们看,你从小上学交的学费,你吃饭穿衣,都是父母亲供养的。如果你有小孩,你就思考一下,只要小孩快乐,我再苦再累都无所谓。你小时候你的父母也对你这么好的。毕业了,父母就帮你找工作,找到工作,就有工资了,你开始自己生活。这全都是父母亲的恩德,你知道吗?你们完全都不知道,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你们离开家自立了,就把父母亲丢在以前住的地方,几个月甚至一年都不去看他们,有钱了就认为这是我自己赚到的,应该是我自己享有。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国外很多人就是这样,只管自己生活,不管父母亲死活。可是,碰到比较困难的事呢,又想到父母亲,又去找父母亲帮忙。你快乐的时候就不用父母亲,困难的时候就需要父母亲。父母亲真的很慈悲,你去找他们,他们一次又一次无条件的帮助你,没有什么舍不得的,很多钱财和好东西都慈悲地给我们,要自己用就很舍不得,这都是为了自己的小孩好。
要这样思维:一切众生和现在的父母亲一样,他们也曾对我百般关心,万般呵护,有好吃的先给我,有好衣先给我穿,极其慈爱地将我养育成人,他们对我的大恩大德比山更高,比海更深。然而,这一切恩重如山的父母,却无一不是深陷轮回泥沼之中难以摆脱,深受种种痛苦,但他们却因往昔的恶业,没有智慧,分辨不出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没有人去帮助他们,救护他们,他们自己也希望能寻找到一点快乐,每个人都不想受痛苦,但心里想的和现实往往是相反的。这都是因果报应。就象无依无靠的盲人漂泊在荒郊野岭。这些父母众生,都还在轮回之中受种种大苦,我怎能忍心弃之不管?!却想自己先解脱成佛,这岂不是太自私,太无情了!因此,我要向过去的大菩萨们学习,学习他们为帮助一切父母众生离苦得乐的而行种种菩萨行,只有修行佛法,才可以报答一切众生的恩德和帮助一切众生。我们都是凡夫,完全都没有办法真正帮助到众生。比方说,一个母亲和一个小孩同时都掉到河里,两人都不会游泳,两人相互都很慈悲对方。母亲想:“啊,我的小孩一定要得救。”她连自己都不顾。小孩想:“啊,我妈妈一定要得救。”也很慈悲他的妈妈。但两人都不会游泳,都在水里,两个都互相帮不了的,所以没有办法得到解脱。我们都是在轮回里的凡夫,想帮助众生,想帮助一切父母亲,却没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是帮不了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我一定要报答父母众生的恩德,一切众生我都要帮助,一切众生都要得到快乐,一切众生都要得到成就。我做功课、修心、打好大圆满的基础,就是为了一切众生而修行。要牢牢记住只有一个真切的愿望:为了轮回中的所有众生都能全部获得解脱而精进修法,同时念诵仪轨中的发心四句颂:
伙!(希有难得啊,无比殊胜啊,赞叹之意)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相轮回相续飘泊众有情
自心光明法界中休息发四无量大乘菩提心
尽力多诵(五加行中要求至少应念十万遍),同时应了解句义:在六道中一切显现出来的境象,都如同水中月、镜中花一样虚幻无实的,众生却因愚痴执幻象为实有,造下种种恶业而在轮回里不断地生生死死,枉受轮回之苦不能出离。为了他们都能在自心本觉的法身光明中休息,永得妙乐,我从此生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并使之扩大,升华至菩提心,发誓一定要将众生一个不留地度脱轮回苦海,直至他们都成佛。
同时对皈依境中的上师三宝圣众应生起虔诚的信心与无比的恭敬,每次结束修法时,观想一切圣众都化为虹光,融入中间的上师心中,上师又化成一道虹光融入自己的身上。以这个殊胜的因缘,上师三宝一切圣众心中的胜义菩提心传递到了自己的心中,我的心中也生起了与他们无二无别的胜义菩提心!
于是发愿:“如果珍贵的至宝菩提心,在我的心中尚未生起,愿急速生起;若已生起,愿它能不断扩大增长,并且永不退失。”最后以回向功德结束。
如果一定要找出八万四千个修行方法之中有什么可以固定套用的模式的话,那么这个模式就是前行的发菩提心,正行的无执着地住于空性和结行的功德回向。这是至关重要的三个神圣的原则,适用于任何修法。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最初我们强调修法动机,是为了要去帮助一切的众生,这是我们真真切切的出发点。在正行的修法是,应了知“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而修,如看电视,尽管电视机里的一切人、事都是这么活灵活现的,与我们如此接近,却全都是了无自性的幻像而已。每次修行结束,哪怕仅仅念一句六字大明咒,也应把由此产生的善缘、利益、安乐等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
修发心仪轨时,很重要的是要有实际效果。古德说:“发菩提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生起菩提心。”所以念诵四句颂时,自己心里一定要生起对众生真实的慈悲心,帮助、救护他们的真实心态,不然就是自欺欺人了。嘴巴上是念诵了十万发心颂,心里却没有菩提心,如此只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没有一点点的实际意义。
况且,你反反复复不断地在上师三宝前信誓旦旦去帮助众生,去慈悲众生,但却从没在行动上有任何表示,这难道不是在十万次地欺骗佛菩萨吗?还有什么比这种行为更罪业深重的呢?所以应当断除这种欺骗上师三宝,欺骗众生,欺骗自己的行为,时刻精进地修发心,努力让菩提心在心里真实地生起。
就这样修,菩提心就会越来越强大。
发菩提心是佛陀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一切精髓的总汇心要。有菩提心的人就好象拥有如意摩尼宝珠一样,一切自当满足,没有菩提心的人一切修法都缺失了,也不可能开悟成佛。一切生圆次第的法门如:忏罪、集资、持咒、修本尊、上师相应法等等的目的也是在于能通过修法令你生起菩提心。
因此要明白,为你讲授菩提心窍诀的上师比起为你讲授其他法要的上师恩德更大。有一次,阿底峡尊者在提到他的各位上师时皆合掌当胸,但说到他的根本上师金洲大师时,双手合什于头顶上并流下眼泪,呼唤上师的尊名。他的弟子不解地问:“尊者,为何偏偏在说金洲大师时合掌于头顶,难道其它诸上师都比不上金洲大师的功德大吗?”阿底峡尊者答道:“我的所有上师都与佛无别,功德没有任何的差别,只是对我的恩德不一样。我现在心中有的这一点点菩提心,全都有赖于金洲大师的恩德而得到的,因此,他对我的恩德最大。”现在的众生大多喜欢去追求名气很大的上师,很大的法,对于修行来说,这完全是错误的。萨迦班智达曾说:“愚蠢的人追求名气,以名气恒量人;有智慧的人不轻信名气,他会先作深入细致的了解再作决定是否可行。”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上师呢?不管他的名气是大是小,只要通过他的教导,我们能在身心中生起对慈悲、菩提心的了解与真实的体悟,这就是得到了最大的加持,这个上师就是对你恩德最大,也是你真正需要的上师。
所有的大成就者,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名气大小只是他们的愿力,与众生的因缘不一样。有很多的上师生前都默默无闻,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有的甚至不名一文,被世俗人视为异类,可死的时候示现了虹光化身,这时所有人都去朝拜。那还有什么用呢?他生前你不去请问法益,等他去世了你才有信心,为时晚矣。而现在的末法时代,许多名师并不是明师,这是要千万小心的啊!所有好的上师传的法皆为你能产生菩提心,对菩提心避而不谈的所谓大法,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